云南标准化新闻 云南标准化新闻

云南农业向“标准化”迈进

来源:云岭先锋网     时间:2022-01-26

      如果说农业现代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标准化发展则是农业实现现代化、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做特“绿色食品牌”战略,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14年,云南成立省级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农业十大主要产业,初步构建起覆盖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配套完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农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和设施等领域的一整套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推广普及。

      然而,云南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化程度较弱、集约化层次较浅、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要让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农业标准化发展还需更上一层楼。只有让标准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标配”,才能更好地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元谋县蔬菜公司“元绿牌”洋葱标准化与苗圃一角。刘宇 摄

综 述:让标准化成为云南农业“标配”

      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农产品质量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做特“绿色食品牌”、建设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云南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地方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2021年11月中旬,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联合组织申报和实施的“国家咖啡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获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据悉,该平台以云南小粒咖啡主要种植区为项目覆盖区域,以小粒咖啡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为覆盖对象,通过建立标准化区域服务和推广平台,为从业者提供小粒咖啡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信息服务、标准化示范推广等七大服务内容。这是云南省首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项目,标志着云南小粒咖啡在全产业链形态上有了统一的农业生产和质量评价标准。

      这仅是云南农业地方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的一个典型案例。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早在2009年,云南省政府就出台《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意见》,对包括农业在内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010年,为规范和加强标准化发展,云南出台《云南省推进标准化战略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从当年起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用于地方标准化体系建设。2014年,云南成立省级农标委(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全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为平台,以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围绕农业十大主要产业,建立起农业产地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配套完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农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和设施等领域的农业生产标准。

      目前,云南修订制定的农业地方标准数量达1万余项,比2015年的1250项有了大幅提升,地方农业标准化体系得到初步完善。   

      标准化生产理念得到普及 

 

永平县生态茶标准园一角。郝亚鑫 摄

      在标准化体系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云南各级涉农部门将农业科技标准化成果与群众的生产经验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实用技术标准,在局部地区进行试验验证后,采取农技推广、职业农民培训、“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等模式,不断向广大农户普及。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利用标准化技术帮助群众生产出质优、高产的农产品,有效满足群众生活和市场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由红河州农技部门主导的“蒙自石榴综合标准”通过国家备案实施后,蒙自市果蔬技术推广站依托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将从种苗选育到产品进入市场的全部环节标准,转化成农民易学易懂的操作要求,并用标准对石榴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约束。经过标准化生产,蒙自石榴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此,众多种植户通过石榴生产标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功发展30万余亩标准化石榴基地。

      据悉,2015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仅有500个,全省标准化生产规程和技术,包括地方标准化技术在内仅有4000余个。然而,随着农业标准化生产理念不断强化、国家持续推进和推广“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国际国内农业生产标准、“三品一标”产品认定认证,以及全省科研单位持续发力,各类涉农科技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全省各类标准化规程、技术、技术体系以及示范区已有2万余项。    

      生产效益显著增强

      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菊花种苗生产基地按照日本、韩国等目标市场的准入条件,建立并实施覆盖菊花种苗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有效运用设施农业技术,还在生产园区建立起生态循环系统,农药化肥被限制在安全使用范围内,在极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公司生产出的每一批菊花种苗都能达到目标市场的准入条件,赢得市场青睐。目前,该公司出口日本的菊花种苗占我国出口该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

正大集团饲料标准化生产线

      这是标准化生产助力农业增效的一个案例。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理念、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普及,取得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良好成效。

      在农业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云南在种植、养殖行业培育了一大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基地和示范县;县级农业科技人员先后完成近千项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规程编制;标准化生产理念在蔬菜、茶叶、花卉、水果、咖啡等作物种植,以及生猪、肉牛、家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全面普及,先后有数百项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褚橙、蒙自石榴、西双版纳小耳猪、云岭牛等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更是将高质量的产品标准作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目前,云南标准化茶园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标准化‘云菜’成为‘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主力军,各项中药材标准代表了全国和世界领先标准,全省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众多‘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年均16%的高速增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案例  三七:国际标准助力产业发展

      三七是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用于治疗血液、心脑血管、神经、免疫、代谢等相关疾病。随着云南起草的《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发布实施,不仅提升了三七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也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七国际标准出台

      2013年前后,三七产品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作为主产地,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不断扩充,年产量达5万吨左右。在此情况下,如何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性,避免因农残、重金属超标引发安全问题,成为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崔秀明(左一)在三七种植基地调研

      “要打造‘绿色食品牌’,标准是什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实验站站长崔秀明研究员表示,为适应三七产业快速发展,切实解决三七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三七产品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有关问题,研究和制定三七国际标准势在必行。

      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以此为契机,2013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在崔秀明和胡旭佳教授牵头下,联合澳门科技大学刘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院士组成三七国际标准研究团队,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制定三七药材、三七种子种苗2项国际标准的申请。

      2015年1月,《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获得ISO组织批准立项,后经标准草案答辩及成员国多次投票,最终在2017年5月底发布实施。

      《中医药——三七药材》是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云南省中药材和我国中药材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带来改变

      据介绍,《中医药——三七药材》严格按照ISO国际标准编制规则开展编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三七种源、范围、定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及检验规则等。这套科学的标准,为三七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改变。

      “三七国际标准的实施,最先规范的是三七种植户。如果农药、化肥使用不当,达不到标准,农户种出的三七是卖不出去的。”崔秀明说,标准实施后,自2018年起,云南三七产量开始回升,出口量大幅增加。2019年,三七出口量已增至287.96吨。2020年1月至11月,三七出口量为345.54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6.9%。

      三七国际标准的实施,促进了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的长足发展。据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提供的数据,云南省以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制剂达69个,拥有国药准字批号303个,涉及生产企业67家,形成了云南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等品牌药品。

      2017年,云南提出要把三七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品种,并且在2025年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截至2020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3600万公斤,三七综合产值达380亿元。

      创新推出“新标”

      2021年11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审结果,“中药大品种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荣获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这意味着,云南制定的三七国际标准如今已经延伸到种植及加工领域,覆盖三七全产业链。

      据了解,该研究项目包含三七规范化栽培、产地加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构建等工作,其中一项主要成果就是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等33项三七产业标准,为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成员、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野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首次获得该奖项,对三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野表示,近三年来,通过三七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实施,以及相关加工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新研发的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为云南省三七产业新增销售额累计达24亿元。该项成果有效带动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云南三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案例   肉牛产业有了“云南标准”

      近年来,我国肉牛消费逐年攀升,而云南肉牛存栏、出栏及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全国牛肉市场对云南肉牛依赖度很高。如何可持续地为市场提供优质牛肉产品?建立一套肉牛养殖、加工标准势在必行。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一套科学的肉牛产业标准落地推进。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郝亚鑫 摄

      标准化带来好效益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马龙区旧县街道的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在5000多亩的广袤牧场,几台牧草收割打捆一体机正在作业,牧草被打捆成方方正正的草垛后,由运输车运走,整个过程快捷便利。

      在牧场中央,是一排排由10多个钢结构养殖大棚组成的3万头肉牛标准化牛舍,种牛、母牛、犊牛、育肥牛、孕母牛等分门别类地生活在不同的牛舍中。针对不同牛只、不同牛舍,室温控制和饲养方式也各不相同。工人驾驶着给料车在牛舍间穿梭,3万头肉牛规模的牛舍,只需10多分钟就能完成一次投料,现代化程度很高。

      “你们看到的机械化和智能操作等省时省力的养殖场景,是标准化养殖得到推广的结果。”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勇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个基地各养殖环节都按标准化进行,包含标准牛舍建设技术、饲草技术、喂养技术、育犊技术等。通过标准化养殖,目前基地的肉牛产业综合效益比传统养殖平均提高15%左右,效益十分明显。

      “标准”内容涵盖广

      “肉牛产业的标准化涵盖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刘建勇说,为让肉牛产业发展更规范,该养殖基地从饲料到肉类加工等各环节,均建起多个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严谨、科学的肉牛养殖及加工标准。

      在牧场、草地、场地等建设方面,推出牛舍建设方案。饲料方面,推出青贮玉米、油菜及其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等一批标准化饲草饲料加工技术。比如,油菜及其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标准化技术,主要是对全株油菜进行青贮,50天后添加5%的粗玉米面,采用全混日粮模式饲养肉牛100天。在实践中,此标准化技术可分别替代40%、60%的玉米秸秆青贮量。采用全株油菜青贮替代40%玉米秸秆青贮饲喂的肉牛增重效果较好,替代60%玉米秸秆青贮时牛只平均增重为0.94千克,高于全玉米秸秆青贮组的0.88千克。

      在养殖过程中,该养殖基地先后探索出青年牛提前妊娠技术、母牛一胎双犊技术等一批标准化种牛高效繁育技术,并研发出舍饲技术、高效育肥技术、犊牛早期断奶技术等一批标准化饲养技术。

      在疾病防控方面,推出冻精站病毒检测及净化、肉牛主要疫病快速检测技术等一大批疫病防控标准。在加工方面,为保障牛肉品质,专门推出牛肉排酸技术、胴体精细分割技术等加工与品质标准化技术。

      标准亟待完善推广

      “虽然云南肉牛产业标准化发展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产业发展整体上仍比较传统,一部分标准化发展产生的效益和示范效应被传统发展抵消。”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介绍说,云南肉牛产业存在种质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各环节标准化评价体系不健全、饲草饲料标准化建设程度低、营养和精细配比推广应用落后等问题。

      因此,黄必志认为,云南应探索建立覆盖肉牛产业各环节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严格和统一的技术、管理和评价标准,助力养殖前、中、后端标准化发展。比如,在种质标准化方面,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强化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标准化种质科技支撑。在养殖和管理方面,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以本地优良品种牛为基础,适当导入国外肉牛基因改良地方品种,打破引种无序的现状。在饲草饲料、加工、管理、检验检疫等方面,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肉牛定点屠宰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向肉牛养殖、饲料生产、草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

      同时,帮助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企业+合作社”等办法,逐步扭转传统、零散的养殖现状,实现产业标准化发展和群众增收。

 

观察  云南农业标准化任重道远

 

墨江县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场

      近年来,云南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作为农业省份,如何让农业标准化更加深入人心、让标准化服务推动农业产业更好发展,值得探索。

      发展“刚需”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载体。”据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赵俊伟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多年发展,云南农业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模式从传统落后的零散生产转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聚力打造“三张牌”,做特“绿色食品牌”,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将为云南农业标准化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

      赵俊伟认为,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促使云南现代农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资源功能的变化,农业不仅要供给产品,生产过程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要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旅游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软肋”突出

      回顾近年来云南农业发展之路,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从总体上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初级阶段,各项水平指标亟待提升。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赵俊伟分析认为:首先,在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云南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比较欠缺。在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标准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其次,目前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形式亟待提升。比如,缺少专门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各管理部门在专项工作经费的下达、使用和示范成果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未能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

      再次,在现有的农业标准中,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单一问题的标准占比较高,体系化程度还很低,没有形成对特色农业的全覆盖;针对农业标准化效果的评价,如出口基地备案、“GAP认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手段未能全面普及等。

      最后,由于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和普及不足,相关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够,生产主体对农(兽)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规范等缺乏了解,可能会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亟待“突围”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有关人士表示,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有关精神和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特“绿色食品牌”,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具体工作中,应积极强化农业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从目标市场需求及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维度,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并通过加强扶持和监管,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积极组织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根据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运行以及初级农产品与精深加工环节的衔接等因素,分类制定完善一大批与国家和行业标准接轨的,覆盖云南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综合标准,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

      赵俊伟认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是标准化发展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云南农业领域形成一批极具产业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身就是一整套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或种质体系,亟待成果转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鼓励科研成果的产出单位尽快将其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文件(标准、规范或规程)。同时,鼓励农业企业以标准为纽带,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和自身实际进行成果转化。

      此外,应通过政府引导、政策落实、措施激励,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广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GAP认证”“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出口备案基地建设”等农业标准化建设,并将农业标准化要求作为企业和项目立项、考核、评价及验收的硬性指标和条件予以落实。

 

科普:带你认识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载体,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什么是农业标准化?其主要建设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农业标准化?

      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在谈论什么是农业标准化之前,先用一张简明的对比图阐明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对比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程度和农业效益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农业领域,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指标。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等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产生最佳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考核评价标准,并向农民广泛推广,最终帮助农民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给市场。  

      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1.农业基础标准:主要指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涉及的名词、术语、计量、包装、运输、储存等。

      2.种子、种苗标准:主要包括农、林、果、蔬等种子、种苗、种禽、鱼苗等品种种性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装、运输、储存、标志及检测方法等。

      3.产品标准:农林牧渔等产品品种规格。

      4.方法标准:是指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5.环境保护标准: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制定的标准。

      6.卫生标准:对食品饲料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

      7.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围绕农业基本建设中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农业工程构件等制定的标准。

      8.管理标准:如标准分级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国际国内通用的主要农业标准化认证体系

      1.CAC标准。CAC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创建,中国为成员国)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

      2.GAP标准。GAP是“良好农业规范”的简称,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和包装,但不限于农场,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所有步骤。我国于2003年成为成员国。

      为什么要实施农业标准化

      标准化既是市场准入门槛,也是市场竞争规则,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障产业利益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把农田当作生产车间,针对生产线各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规范化工艺流程和生产标准,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均质化、批量化生产,生产出质优、量大、价廉的农产品供应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获取规模效益。

      其次,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据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追溯体系,在产前控制、产中管理、产后分级等关键环节,按照精准农业的理念,将经科学验证和市场检验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和调配各类生产要素,提高产品安全质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标准化分工可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业投入品和种苗统一采购、集中配送、推广使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向广大农户普及推广生产管理标准,促进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为农产品的等级划分和精深加工奠定技术基础。

 

 

他山之石   标准化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随着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农业标准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产业得以提质增效。现摘编山东、吉林和广东等地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一些成功案例,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

      山东 标准化催生出大产业

      前不久,由山东省邹城市主导制定的食用菌新品种玉木耳的生产技术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作为食用菌产业大市,邹城年产鲜蘑菇35万吨,产值超过33亿元。然而,几年前,当地食用菌产业还面临发展层次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难题。

      为破解发展困境,从2016年起,邹城市与国内30多所高校院所合作,成立6家研发机构,参与制定食用菌山东省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5项,编制企业标准45项。

      “何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下,食用菌生长最好,这些标准都由专家制定。”邹城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秦仕儒说。

      同时,邹城市还出台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2亿元产业基金,推动食用菌生产模式向工厂化、标准化转变。目前,邹城市食用菌产量的90%以上由企业通过工厂化生产完成。

      与邹城一样,标准化正在引领山东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在沾化,冬枣标准化种植带动20万枣农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打造了全国蔬菜种业标准输出高地。截至目前,山东制定的农业领域国家、行业标准230余项,累计发布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388项、团体标准427项,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

      (来源:齐鲁网)

 

       吉林 标准化让养牛变轻松

      “标准化养殖肉牛,机械化喂养、自动化饮水、全程散养,让‘懒汉’管理都能轻松完成。”朝鑫畜牧饲养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林锋说。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重点扶持5个肉牛家庭牧场(合作社)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改(扩)建基础设施和购置设备,不断加快肉牛养殖产业步伐。5个肉牛养殖场均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肉牛养殖好在哪?“目前,养殖场存栏肉牛980头,按传统方式养殖需要30人,标准化养殖10人就能轻松完成。自从实施标准化养殖以来,肉牛出栏速度明显加快,抗病性更强,养殖成本相应降低,收益至少提高10%。”张林锋说。

      走进这个现代化饲养场,牛舍建设、肉牛管理、饲料管理以及防疫管理等按照标准贯穿肉牛养殖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养殖全过程的程序化操作和模式化管理。

      “从进场隔离到疫苗接种,每头育肥牛都要经过20天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才能进舍集中饲养。”张林锋告诉记者,目前饲养场建立起畜禽标识佩戴、隔离观察、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年出栏肉牛1500余头,年收益达700万余元。

      (梁闯 来源:长春新闻网)

 

       广东 标准化让加工效率提升10倍

正在检疫的澄海狮头鹅

      20世纪90年代,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较为落后,屠宰加工是一项苦力活。1995年,年仅18岁的余仁辉从江西来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在老乡的介绍下进入狮头鹅屠宰加工场。

      “当时是纯手工作业,从狮头鹅宰杀放血,到浸烫拔毛、清洗等加工过程,都要沾水,因此双手皱巴巴是常态。”余仁辉回忆说。

      深知屠宰加工行业缺乏标准化生产加工流程等问题,2010年,余仁辉从朋友手中接过屠宰加工企业,决心提高屠宰加工行业的标准和效率。针对人工管理、屠宰加工方法、自动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余仁辉重新制定了一套标准。

      2015年,余仁辉新建屠宰加工厂房,并参照国家家禽标准化屠宰设施建设,不仅采用工业化环保污水处理,还对加工场进行明确分区,收购、消毒、检疫、屠宰、冷冻等功能分区一应俱全。

      为让狮头鹅品质更出众,余仁辉为鹅屠宰加工制定了一套标准,包括狮头鹅来源选择、饲养、检疫、屠宰时间流程等。

      此外,余仁辉还先后从山东诸城、广东深圳等地引进一批自动化屠宰设备,以提高加工标准及效率。“以前,手工处理一只狮头鹅需要近20分钟,整个屠宰场每天最多只能屠宰200只。如今屠宰场每天能屠宰加工超过2000只。”余仁辉说。目前,屠宰加工场的自动化屠宰设备可代替70%的人工作业,加工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冯晓华 摘编自2021年12月23日《南方农村报》)

 

(《致富天地》2022年第1期   记者 刘宇 通讯员 赵俊伟/文图)

 


        相关链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版权所有: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     滇ICP备05004687号-3

地址:昆明市滇池路1305号 邮政编码:650228